- 屈求真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工程在轿车车身设计开发中的成功应用大大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并显著提高了产品质量。介绍了德国巴依尔汽车公司在CAD、CAE方面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指出了努力方向。
1995年1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65 ] |[引用频次:22 ] - 林金木,李克
应用概率理论求解了汽车钢板弹簧的弧高和刚度公差,并对影响这些公差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按照现行的GB1222-84型材公差标准,要使钢板弹簧总成刚度偏差和满载静负荷弧高偏差达到JB4046-85标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困难,应对主片工艺提出相应要求以减小偏差量。
1995年11期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3 ] - 马枫,李伟
针对生产中实际问题,对现生产的CA6102发动机燃烧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在单缸机台架上采用CB-466发动机燃烧分析仪等测试仪器,对改进设计的燃烧系统燃烧过程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经改进设计,发动机燃烧过程得到较好的改善,动力性提高,燃油消耗率下降,且生产时无需更改加工设备,生产上易于实现。
1995年1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38 ] |[引用频次:0 ] - 姚亚夫,张岳生
针对目前发动机制造厂对无触点分电器的触发方式、点火模块和安装方式等方面提出的诸多要求,从火花参数、可靠的点火正时、能量转换效率、可靠性和生产成本方面,对无触点分电器点火系统进行了综合评述,并给出了设计实例。
1995年11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1 ] - 洪涛,彭彦宏
就车辆通过性仿生试验中多数的实时同步测试问题,研制了一个较简便的64通道同步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与AST386SX/16微机联接,可成功地进行沙漠车辆车轮的仿生测试。它不但保证了信号的实时同步性,而且使测试信号以64路转换存储为一组,采样频率可以提高到350Hz以上。
1995年11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 范让林,吕振华,冯振东,张建文
建立了橡胶悬置动特性试验的分析模型,详细讨论了橡胶悬置本身的质量、结构阻尼以及输入端质量对其原点和跨点动特性的理论值和测试结果等的影响,有助于正确进行橡胶悬置的动特性试验和数据分析。
1995年11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66 ] |[引用频次:12 ] - 廖权来,罗玉涛
应用相关分析与谱分析理论,建立了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识别的多输入单输出模型。运用该噪声识别模型及所介绍的测试分析系统,对GZ6921型后置发动机客车噪声源进行了识别。识别及分析结果表明,冷却风扇噪声是GZ6921型客车的主要噪声源。
1995年11期 25-2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73 ] |[引用频次:4 ] - 王能员
为了减少汽车变速齿轮的载荷集中,提高齿轮副的承载能力和延长其使用寿命,提出并研制了齿向修形的CAD/CAM闭环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修形曲线中心可任意偏离齿宽中点和修型精度问题。该系统已装在Y4232C型剃齿机上使用,效果良好。
1995年1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2 ] - 赵辉,王先进1995年11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55 ] |[引用频次:0 ]
- 谢文才
对奥迪轿车零件翻孔端部直径偏小的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原因是材料变薄及回弹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材料较厚及外径较大的翻孔,可考虑增加整孔工序;而对料厚及外径较小的翻孔,可以采用增大凸模外径,减小模具间隙的方法来实现。
1995年11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 徐向阳,吴小兵,许金霞,梅彦文
介绍了皇冠3.0轿车装用的2JZ-GE型发动机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以及该系统的电路图。利用该系统的诊断接口可进行自我故障诊断,根据灯光闪烁次数所表示的故障代码确定故障部位。还介绍了利用万用表对电子控制单元及其外围元件进行故障诊断的方法。
1995年11期 41-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83 ] |[引用频次:0 ] - 熊庆哲,李鸿仪,苑伟
利用反力式制动试验台对前、后轮的加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因存在系统的微观自激振动,致使滚筒对车轮的加载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不停地波动;(2)加载能力一般不低于轴荷的60%,对于后轮行车制动力的检验,试验台加载能力的下限值可能低于60%;(3)为使后轮驻车制动力检验的加载能力不低于整车重力的20%,试验台应设置限制车辆后移的辅助设施,以提高驻车制动力的加载能力。
1995年11期 46-5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97 ] |[引用频次:2 ] - 关文达,李作兴,戴建国1995年11期 53-5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 吴政清1995年11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 李质贤1995年11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9 ] |[引用频次:0 ]
- 筱军1995年11期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0 ]
- 尹善忠1995年11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 洪福生1995年11期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 李玲玲1995年11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3 ] |[引用频次:0 ]
- 范蜀晋1995年11期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 1995年11期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5 ] |[引用频次: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