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银生;张小矛;董尧清;
应用WAVE整机性能软件,研究分析了某汽油机的可变进气相位对发动机进气性能的影响。在优化进气相位基础上,分析了采用可变气门相位技术的发动机在6000r/min(最大功率)和低速1500r/min两种工况下,不同排气相位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的影响。
2008年02期 No.389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9 ] - 王家明;郭晋晟;冒晓建;杨林;卓斌;
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车辆前向仿真平台。该平台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模糊PID算法实现了对驾驶员模型的控制,模型的能量流与信息流均与实际车辆相同,并允许用户自行设计车辆及部件的仿真模型并添加到数据库中。实例分析表明,该平台的仿真精度高于传统的后向仿真平台精度。
2008年02期 No.389 10-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5 ] - 武斐;王昊;陈国星;
根据GB18352.3-2005《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OBD及其功能要求,介绍了失火诊断和标定流程。阐述了实际失火监测区的标定方法,包括发动机转速n3的标定和失火监测区进气管压力的标定。论述了失火判定阈值的标定方法和失火亮灯报警阈值的标定方法。
2008年02期 No.389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22 ] |[引用频次:3 ] - 徐家川;雷雨成;洪英武;黄海波;
给出了汽车车身A级曲面的概念和要求,以汽车后风挡玻璃和行李箱盖为例讨论了A级曲面的光顺流程。在基本曲面光顺过程中,提出从曲面的控制顶点排列、补片数和次数等方面保证其构造品质;在过渡曲面的光顺过程中,强调了基本曲面理论交线在过渡曲面构造中的作用;分析了采用过渡曲面边界裁剪基本曲面时应注意的问题。
2008年02期 No.389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74 ] |[引用频次:40 ] - 张蕾;董恩国;高全峰;
针对SGA3550矿用汽车样车出现的转向梯形臂扭转变形问题,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转向横拉杆模型,计算其固有模态。结合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建立了汽车转向机构的刚柔耦合仿真模型,研究转向梯形臂在转向过程和车轮反向跳动过程中承受的扭矩,并与多刚体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刚柔耦合模型的仿真分析更为准确地反映了转向机构的动力学特征。
2008年02期 No.389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4 ] - 陈轶杰;顾亮;李志强;
针对减振装置工作时温升对密封件及系统可靠性影响较大的问题,分析了油液通过阻尼阀生热的机理。根据牛顿冷却定律和热传导方程推导了各介质之间不同换热方式下的热量传递表达式,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创建了单筒式液压减振器的热学数学模型,仿真分析了相关参数对油液温升的影响规律。编程分析了筒式减振器缸体结构参数、外界激励以及空气流速对其油液温升的影响规律。
2008年02期 No.389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30 ] |[引用频次:5 ] - 李向荣;刘志新;李媛智;
采用BP神经网络代替响应曲面法的多项式函数,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女性假人颈部减速特性模型。该模型以摆锤冲击速度、标定温度、蜂窝铝孔数、蜂窝铝切割形式为输入,10ms时刻颈部减速度为输出,实现了颈部减速特性的拟合预测功能。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法的预测误差最大值为0.04m/s,而响应曲面法的预测误差最大值为0.05m/s。
2008年02期 No.38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82 ] |[引用频次:2 ] - 黄影平;
基于模型的汽车电子系统开发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汽车电子系统开发平台,该虚拟平台的开发包括模型开发和测试方法开发。针对各电控单元的性能指标可开发其仿真模型,程序代码由仿真模型自动转换产生。以汽车仪表盘的测试为例,对整个测试过程做了介绍。
2008年02期 No.389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7 ] - 朱昌吉;高营;王立军;李君;江华春;叶宁;
采用电控单点二甲醚进气管气态喷射系统,在捷达SDI柴油机上进行了二甲醚-柴油混合燃烧的试验研究。在发动机工作范围内对二甲醚-柴油的混合燃烧比率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二甲醚-柴油混合燃烧掺烧比脉谱。在轮毂试验台上对改装后的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轿车进行了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2008年02期 No.38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4 ]
- 孙文涛;陈慧岩;
介绍了自动变速器加载试验中CAN总线接口技术的实现。在研究电控自动变速器加载试验台的基础上,设计了以Motorola32位微处理器MC68376为核心的CAN总线硬件接口电路,采用标准CAN总线的通讯协议,编写了CAN总线接收/发送软件,并在试验台上实现了CAN结点之间的数据通讯。通过CAN采集数据对自动变速器换挡等过程进行了分析,经调速实现了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的一体化控制,从而提高了换挡品质。
2008年02期 No.389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2 ] - 宫宝利;王志伟;蒋习军;王坤;杜宝程;
采用国Ⅲ标准ESC测试流程,在AVLAFA490试验台上对同一柴油机同步采用两种采样方式进行了颗粒物对比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全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的微粒排放量测量精度和准确度高于采用分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的测量结果。经分析指出,采用分流稀释颗粒采样系统进行微粒测量时,应严格控制稀释空气质量以及探头的安装位置和伸入排气管中的长度。
2008年02期 No.389 43-4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2 ] - 郝汝林;孙伯;
为使某车辆厂开发的车型满足国家最新相关法规要求,在排放试验室通过动力-传动系匹配试验进行选型。介绍了试验方案的设计及试验方法,进行了工况排放测试、动力性测试和经济性测试以及发动机净功率测试,对3款发动机匹配2款不同速比后桥进行试验对比分析,并选择出了满足技术要求的优化配置方案,给出了配置调整建议。
2008年02期 No.38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1 ] - 姚喜贵;张振东;张忠孝;吴汶芪;
以装备EGR系统的增压直喷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燃烧室型式、喷油器喷孔直径和喷孔数量、喷油器喷孔夹角、喷油器启喷压力、喷油泵嘴端最高压力和喷油泵供油提前角对NOx和微粒排放的影响,以及不同EGR率对柴油机NOx以及微粒排放的影响。针对结构参数调整后的柴油机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持HC、CO排放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该柴油机的NOx排放下降了21%。
2008年02期 No.389 50-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