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丰利;雷明准;陈剑;王建楠;
建立了某SRV发动机罩的有限元模型,利用MSC.Nastran有限元软件分析了该发动机罩的自由模态,得到了其各阶振动频率和振型。与路面激励频率、发动机激励频率、白车身固有频率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其中可能存在共振的频率,并提出了以壳单元厚度为变量、1阶和3阶固有频率为约束条件、系统质量最轻为优化目标的频率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发动机罩前3阶固有频率能有效地避开共振频率。
2008年06期 No.39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300 ] |[引用频次:16 ] - 郭立群;潘淑华;
考虑某中重型汽车整车状态下车架各部件间的接触、限位、运动学关系,应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以车架模型为主体的整车计算模型,进行了三维有限元静强度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应力值趋势吻合。在完备系统模型基础上进行了简化计算分析,简化分析结果与系统分析结果趋势一致,从而验证了该简化模型的正确性。
2008年06期 No.393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472 ] |[引用频次:24 ] - 陈道炯;高上忠;高志峰;魏群;
通过对载货汽车钢板弹簧悬架系统的分析,提出了利用BP神经网络根据钢板弹簧悬架系统的变形量来获得其所承受的载荷量的车载称重方案。利用单片机系统构建了一套车载动态称重系统及无线收发系统,编写了相应的测载和无线收发数据的软件,并进行了静态加载试验与各路面输入情况下的动态仿真分析。试验及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系统能有效地应用于钢板弹簧悬架结构车辆载重的在线动态识别与道路管理。
2008年06期 No.393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670 ] |[引用频次:48 ] - 任焱晞;李青霞;田睿;
从频率范围、测点位置、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了平顺性评价的国际标准ISO2631的新版本(1997年版)和旧版本(1985年版)的区别。通过实际试验分析指出,新标准的定性评价结果更易于被用户或研制方接受;新标准中对综合振动的评价更全面、更准确;新标准的评价结果与驾乘者主观感觉能较好地吻合。
2008年06期 No.393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20 ] - 金英爱;高青;马纯强;刘成材;
不同组分进气燃烧控制技术是探索发动机低排放、动力强化和解决高原环境适应性而提出的一项主动控制技术。通过氧氮份额调制控制和优化燃烧,是降低发动机污染的新途径。富氧可减少CO、HC等排放,特别在冷起动工况更加明显;富氮可降低NOx排放。着重论述了可变进气组分发动机燃烧技术的基本研究工作,分析了富氧和富氮燃烧控制的基本特性,阐述了存在的问题。
2008年06期 No.393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243 ] |[引用频次:14 ] - 刘祖斌;刘英杰;
在对发动机动力总成悬置的动、静刚度参数及其在悬置匹配中的应用技术进行理论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动力总成悬置匹配计算中关于动、静刚度的选取原则:计算静变形时采用静刚度;计算刚体模态时采用动刚度;计算动力总成关键点位移量时宜动、静刚度同时采用。指出,不同承载状态下动刚度值主要受频率、预载荷和动态载荷幅值3个因素的影响。
2008年06期 No.393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1012 ] |[引用频次:61 ] - 叶先军;赵韩;张炳力;王希珍;
介绍了BSG混合动力轿车动力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对发动机、BSG电机、蓄电池以及传动系传动比进行了参数设计,并对BSG电机不参与工作和参与工作两种状态下轿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BSG电机参与工作时BSG混合动力轿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均有显著改善。
2008年06期 No.39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960 ] |[引用频次:57 ] - 冯立;
研究了桑塔纳轿车5挡手动变速器换挡机构结构,通过对换挡机构相关零件的力学分析和模拟整车状态下的换挡力测试,验证了在静态换档阶段同步器弹簧的弹力和定排销的定排力对整个换挡力有直接影响,从而提出了变速器两种结构改进方案。对改进后变速器进行的台架测试结果表明,1/2挡、5挡通过定排销结构改进后,变速器选换挡轴处的换挡力下降20N左右;3/4挡通过定排销结构、同步器弹簧改进后,变速器选换挡轴处的换挡力下降40N左右。
2008年06期 No.393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534 ] |[引用频次:10 ] - 李鸿强;
在分析风冷盘式电涡流功率吸收器结构及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风冷盘式电涡流功率吸收器吸收功率表达式的理论推导与验证,对风冷盘式电涡流功率吸收器的结构和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所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设计了DHZ06型风冷盘式电涡流功率吸收器,达到了设计要求。
2008年06期 No.393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78 ] |[引用频次:1 ] - 朱德绵;伊广德;王德成;舒树鹏;
介绍了英国道路工程师学会(IRTE)提出的一种判断自卸汽车倾卸稳定性的侧向斜坡角评价方法,分析了轮胎变形角、悬架变形角、车架变形角和货箱扭转角对自卸汽车倾卸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研究指出,倾卸失稳是自卸汽车特有的失效方式,危害性很大;采用IRTE方法可以方便有效地评价自卸汽车倾卸稳定性;提高自卸汽车倾卸稳定性的关键是提高车架、货箱和倾卸机构所组成的组合系统的抗扭刚度。
2008年06期 No.393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下载次数:124 ] |[引用频次: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