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晔;郭孔辉;
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轮胎原地转向模型可表达不同轮胎刚度和载荷、不同输入频率、不同摩擦特性等工况下的回正力矩随转动角的变化关系,适于进行轮胎模型相关实时仿真运算及控制系统研究。讨论了该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模型参数对轮胎转向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参数的辨识及模型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结果表明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
2008年07期 No.394 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549 ] |[引用频次:23 ] - 肖国权;杨志刚;
采用2种方案建立了某轿车排气谐振器和消声器模型。针对方案1模型在某工况下进行的定常与非定常对比表明,发动机排气流动可近似为准定常过程。对2种方案发动机排气流动进行的准定常及宽频带声场分析表明,排气质量流率一定时加速阶段比减速阶段的传递损失大;与方案1相比,方案2大多数工况下的传递损失和压力损失小,但在急加速初期传递损失要大2.2dB(A);在快速松开加速踏板时传递损失要大1~1.9dB(A),而压力损失降低15%~45%。
2008年07期 No.394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3 ] - 段敏;石晶;孙万杰;赵治;李超;
应用多刚体动力学和有限元理论,在MADYMO软件中建立了包括车体、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假人的微型客车驾驶员约束系统模型。综合考虑安全带、安全气囊参数对模型进行调整,较真实再现了正面碰撞试验过程,并完成了对乘员头部伤害指数、胸部性能指标和大腿性能指标的仿真计算。与实车碰撞试验结果对比可知,该模型满足了工程计算要求。
2008年07期 No.394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177 ] |[引用频次:5 ] - 唐洪斌;王登峰;
运用多刚体分析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在概念设计阶段通过对标分析,确定所开发车辆车体碰撞特性区间;利用MADYMO分析软件通过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法确定车辆前端结构不同断面性能参数;由结构数据库中查找断面性能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利用LS-DYNA分析软件通过有限元法对车辆前端结构进行校核分析,最终实现车辆前端结构概念设计阶段正面抗撞性设计。
2008年07期 No.39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261 ] |[引用频次:7 ] - 刘丽亚;苏玉萍;郭立群;王登峰;
通过统计分析乘用车与商用车的各种实际碰撞事故类型数据,证明了正面碰撞造成的乘用车乘员伤亡率最大。在正面碰撞中,为了防止乘用车钻入商用车前下部和保护乘用车乘员的安全,ECER93法规强制要求商用车安装前下部防护。通过分析商用车前下部防护法规ECER93的技术内容及其未来的提高方向,以及国外公司采用的典型设计结构可知,吸能型前下部防护是目前的研发方向。
2008年07期 No.39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217 ] |[引用频次:10 ] - 王丽娟;范子杰;桂良进;王青春;
基于GB20071—2006法规对移动变形壁障(MDB)的性能要求,建立了MDB数字化模型。基于渐进式吸能块结构,采用弹塑性与可压溃泡沫材料组合模型模拟吸能块的变形行为,根据法规规定的碰撞块力-变形曲线,进行吸能块各层材料刚度特性分配并构造了满足法规要求的碰撞块材料参数。进行了碰撞性能校核,在保证计算结果符合法规要求的同时获得了很高的计算效率。
2008年07期 No.394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07 ] |[引用频次:5 ] - 陈刚;张为公;龚宗洋;曾少军;
应用MATLAB软件设计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换挡品质评价系统。对换挡过程中由仪器测得的客观评价指标和由驾驶员给出的相应主观评价构成的样本向量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了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感觉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误差精度为0.060012,即系统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换挡品质。
2008年07期 No.394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7 ] - 黎孟珠;
介绍了汽车多级减振刚度悬架系统的基本特点,建立了4级减振刚度悬架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计算。以BJ1041货车为例计算了满足舒适性要求时的减振刚度,研究和掌握了4级刚度螺旋弹簧减振规律。通过计算表明,4级刚度螺旋减振弹簧通过合理匹配,可获得与空气悬架相近的减振性能。
2008年07期 No.394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51 ] |[引用频次:4 ] - 高树新;汪立民;谢伯元;
归纳、分析了我国民用汽车和美军战术车辆现有的平顺性评价方法,并按路面输入激励类型划分为随机输入评价方法和脉冲输入评价方法。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指标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探讨了各评价方法的优劣、应用局限性和相互间的差别,提出了我军战术车辆平顺性评价方法和指标限值。
2008年07期 No.39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12 ] - 王晓峰;王健;
针对轻型货车前部吸能区短、发生正面碰撞时吸能效果差的特点,提出了改进货车车架和保险杠之间缓冲吸能区的方案。通过分析改进前与改进后各测试点X向位移、整车加速度及保险杠系统能量变化情况表明,在整车前部长度不增加的情况下,改进后的结构有效降低了正面碰撞中的加速度,改善了吸能效果,对提高轻型货车碰撞安全性有重要作用。
2008年07期 No.394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7 ] - 王云成;王建华;付铁军;张宝生;
对电液式、电磁式和电机式主动控制限滑差速器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以内摩擦转矩(限滑转矩)、锁紧系数、转矩比、差速器效率、差速器传动效率等性能参数来综合评价主动控制式限滑差速器的性能。推荐采用限滑转矩与左、右半轴转速差关系曲线来表征基本限滑性能;采用锁紧系数和转矩比时间历程曲线来表征动态限滑性能;采用锁紧系数、转矩比分布直方图对限滑性能进行统计分析。
2008年07期 No.394 35-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926 ] |[引用频次:44 ]
- 范钱旺;沈颖刚;石玲;张韦;
采用声压级测量法测试出YC4W31柴油机排气消声器需要优化的频率范围。建立了原消声器计算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基于传递矩阵法提出两种改进方案,并依据试验结果对改进后排气消声器进行了频谱分析。结果表明,在频率低于400Hz时,按方案2改进的消声器比按方案1改进的消声器消声量提高3dB(A)左右;比原消声器消声量平均提高7dB(A)左右。
2008年07期 No.394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294 ] |[引用频次:7 ] - 高明秋;许志光;赵斌;
在分析TPMS功能和特殊性的基础上进行了TPMS试验方法的研究,分析了国际标准和国内企业标准的试验内容,通过试验总结出了针对TPMS基本功能的实车测试方法、针对系统性能的试验室模拟测试方法和考核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试验方法,并设计了专用的试验设备。文中介绍的方法和试验设备可基本满足TPMS产品的测试要求。
2008年07期 No.394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97 ] |[引用频次:11 ] - 黄贤广;
介绍了根据BJ2020JC车型改装设计的油气弹簧结构及工作原理。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多项式拟合方法,利用ORIGIN软件对所设计的油气弹簧的台架试验数据进行了处理,拟合出了精度较高的刚度特性曲线、示功图和速度特性曲线,良好地反映了该油气弹簧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所建数学模型正确,且数据处理方法简便可行,可用于指导油气弹簧的设计。
2008年07期 No.394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3 ] - 张乐祎;张立军;徐倜凡;张健;
针对道路试验车辆和转鼓试验车辆分别建立了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模型,通过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阐明了转鼓试验可能导致的误差,进而通过对转鼓试验系统中车辆固定方式、非驱动轮胎固定方式、转鼓模拟转动惯量和动态响应控制标准的灵敏度仿真分析,指出了影响转鼓试验模拟精度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动态响应的改进和控制措施。
2008年07期 No.394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