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计算·研究

  • 自动变速器换挡机构的建模和结构参数优化

    郭孔辉;周晓晖;王爽;孙胜利;孟丹;

    针对某车型平台在更换变速器过程中的换挡机构参数设计问题,利用ADAMS/View建立了自动变速器换挡操纵机构平面运动学模型,并将变速器换挡臂长度和初始位置以及变速器端换挡推拉索的球铰点坐标等关键结构变量参数化,取换挡操纵机构设计更改时换挡手柄行程变动最小作为目标进行优化。与原平台设计相比,优化后的方案仅改变N、D两个换挡手柄挡位就能满足与新变速器换挡的匹配要求,并在实际车辆上得到成功应用。

    2008年12期 No.399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840 ] |[引用频次:16 ]
  • 基于有限元的车门模态分析与优化研究

    雷明准;张丰利;王建楠;陈剑;

    利用Patran软件和Nastran软件对车门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和模态分析,得到了车门的固有频率和振型。车门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较好的反映了原结构的振动特性;车门与整车存在相近频率。通过优化车门上部分零件的厚度可避开相近频率,为今后新车门开发打下了技术基础。

    2008年12期 No.399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795 ] |[引用频次:37 ]
  • 柴油机混合动力总成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硬件设计

    刘志;羌嘉曦;陈自强;敖国强;杨林;

    介绍了一种新型集成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并利用该仿真系统进行了柴油机动力总成系统和混合动力控制器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集成式硬件在环系统在集成了两种硬件在环仿真系统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对仿真系统和仿真策略进行优化,可为柴油机动力总成控制系统和混合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的前期开发提供很好的仿真平台。

    2008年12期 No.399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7 ]
  • 汽车离合器起步阶段局部模糊控制研究

    肖勇明;孙冬野;秦大同;杜亮;

    针对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关键问题——离合器起步控制,在模糊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局部模糊控制策略,并建立了局部模糊控制规则。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分析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反映驾驶员起步意图,使车辆迅速平稳起步,可进一步减少滑磨功;同时可提高模糊控制性能,增强离合器起步控制的实时性。

    2008年12期 No.399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7K]
    [下载次数:297 ] |[引用频次:17 ]
  • 基于D-S证据理论的汽车换挡品质主观评价方法

    陈刚;张为公;龚宗洋;孙伟;

    针对汽车换挡品质传统主观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D-S证据理论的换挡品质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人的感觉器官作为"仪器",通过D-S证据理论对不同驾驶员给出的评价结果进行数据融合,以实现群决策层次多人评价意见的证据合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主观评价方法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能准确、可靠地评价换挡品质。

    2008年12期 No.399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24 ]
  • 汽车钢板弹簧快速设计中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何彬;李刚炎;汤银霞;

    针对现有汽车钢板弹簧在设计效率、资源利用率及设计精度等方面的不足,立足于产品设计特点和工程实际需求,提出一种基于相似工程的汽车钢板弹簧快速设计中的相似度计算方法。以某型轻型载货车的前悬架钢板弹簧设计为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所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得出的设计结果完全符合使用要求,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2008年12期 No.39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256 ] |[引用频次:1 ]
  • 汽车减振器活塞孔对常通节流孔面积设计的影响

    刘瑞军;周长城;赵以强;

    对减振器油液沿程和局部节流损失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速度特性的减振器常通节流孔面积曲线拟合优化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活塞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常通节流孔面积进行实例优化设计,分别对活塞孔直径和个数的影响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活塞孔减振器进行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基于速度特性的常通节流孔面积优化设计方法及活塞孔的影响分析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2008年12期 No.39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400 ] |[引用频次:11 ]
  • 基于行人保护的发动机罩铰链研究

    葛如海;吴淼;陈晓东;车彬彬;

    针对发动机罩铰链区域对满足行人头部保护要求存在的不足,设计了一种新式压溃式铰链。采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该铰链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应用有限元软件Nastran对原始铰链和新铰链进行静强度仿真比较可知,新式压溃式铰链的横向强度更好。按照欧洲行人保护法规应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对新铰链和原铰链进行行人保护性能仿真比较可知,使用压溃式铰链使行人的头部伤害值HIC由原来的1420下降到了940,表明压溃式铰链在横向强度提高的基础上具有更好的行人头部保护性能。

    2008年12期 No.39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467 ] |[引用频次:25 ]
  • 新型车载油气回收装置设计

    韦海燕;何仁;蔡锦榕;

    针对某液封式车载油气回收装置(ORVR)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型ORVR的技术方案,并设计了新型ORVR。试验结果表明,新型OVER加油枪可自动关闭而不受油气压力变化的影响,在加满油前不会出现提前停喷的现象,且油气压力的升高比较平缓,加油管内的燃油不会反溅向加油者;采用新型ORVR后汽车的加油排放量相对减少,加油排放的控制更加安全可靠。

    2008年12期 No.39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9 ]
  • 设计交叉双臂式升降系统应注意的问题

    包寿红;

    以某公司一段时间内的交叉双臂式升降器故障统计数据为例,通过对交叉双臂式升降器运动特性的分析研究,阐述了用该种升降器设计升降系统时后方固定架、玻璃内密封条、玻璃导槽、后玻璃隔板泥槽、后方固定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和玻璃升降导轨等对系统产生的影响。通过改进前、后的对比测试表明,改进后的升降系统在从动臂变形、泥槽破裂等方面有明显改善,解决了玻璃升降器从动臂变形和后方固定架变形的问题。

    2008年12期 No.399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67 ] |[引用频次:6 ]
  • 基于耐撞性能的白车身简化模型建模研究

    李楠;高卫民;戴轶;

    以白车身前纵梁为例,基于白车身的耐撞性能对设计初期简化模型的建模进行了研究。引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了白车身耐撞性能参数与梁单元特性参数的非线性映射,通过提取和储存梁单元的特性参数,实现了梁单元模型对传统壳单元有限元模型的等效替代和模型优化。研究表明,通过神经网络技术得到的梁单元模型能够准确体现白车身的正碰特性参数,可在概念设计阶段对车身耐撞性进行有效预测。

    2008年12期 No.399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227 ] |[引用频次:12 ]

试验·测试

  • 在用车ASM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

    刘平;李人宪;

    基于ASM的测试方法建立了测试数据库,并以数据库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速度波动对排放测量结果的影响,讨论了公差带宽与司机助显示模式和车辆技术状况的关系,并对ASM各工况段排放不合格率的规律进行了分析.基于分析结果对ASM测试提出了改进建议。

    2008年12期 No.399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08 ] |[引用频次:5 ]
  • 预置条件对汽油车工况法排放影响的试验研究

    闵照源;金松涛;刘剑;

    根据GB18352.3—2005的规定,在不同预置条件下对同一辆样车进行Ⅰ型排放试验。分析了预置条件的变化对样车排放测试结果的影响,指出造成测试结果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起动瞬间的空燃比在不同机油温度下发生了变化,预置温度越高,起动时的空燃比越高,CO和HC排放量会越低。指出在车辆标定时要控制好起动空燃比,在试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预置温度和时间。

    2008年12期 No.399 46-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66 ] |[引用频次:7 ]

材料·工艺·设备

  • 柴油机活塞环缸套摩擦学特性研究

    鹿云;

    利用CETR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分析了柴油机常用的4种表面功能层活塞环与4种合金铸铁材料缸套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系数,结合摩擦界面形貌和成分分析,初步确定了不同活塞环-缸套摩擦副的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陶瓷复合镀层活塞环-缸套摩擦副具有稳定和优良的摩擦学特性,耐磨性大幅度提高;镀铬环-缸套摩擦副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但摩擦因数和磨损系数高;喷钼环-缸套摩擦副物理化学性质不稳定,出现钼颗粒剥落和形成表面复合膜等现象,摩擦因数曲线出现拐点,缸套和活塞环都具有最大的磨损系数。

    2008年12期 No.399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5K]
    [下载次数:414 ] |[引用频次:12 ]
  • 汽车车身涂装线节能关键技术

    叶永伟;江叶峰;蒋建东;陈贵;

    在对国内外汽车车身涂装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涂装工艺、涂装设备及涂装管理等3方面的节能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我国汽车车身涂装线在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汽车车身涂装线节能关键技术的研究方向,着重指出涂装机电设备系统的节能技术是最有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2008年12期 No.399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16 ]

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