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重型车辆多轴转向系统设计综述

    古玉锋;方宗德;张国胜;戚玉轩;

    综述了重型汽车多轴转向系统设计的现状、主要内容及方法,分析了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研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整车底盘系统集成优化匹配平台的转向系统设计方法。以某8×4载货汽车双前桥转向系统为例,阐述了基于该方法的横拉杆设计过程。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所集成的各优化分析软件的优势,实现各车型设计的高效率与自动化。

    2009年01期 No.40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1252 ] |[引用频次:46 ]

设计·计算·研究

  •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FMECA在CVT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安颖;宋传学;周云山;杨树凯;

    针对在CVT系统失效模式影响及严重度分析过程中,由于评价指标的模糊性,难以给出准确有效的分析结果这一问题,利用模糊数学工具,将失效模式影响及严重度分析中的定性评价指标予以定量化,包括建立因素集、建立因素水平集、建立模糊因素水平评价矩阵、确定各影响因素权重集、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综合危害等级确定、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等基本步骤。以CVT机械系统的失效模式影响及严重度分析为例,对CVT机械系统的各种失效模式进行了综合模糊评估,取得了较好的分析结果。

    2009年01期 No.400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321 ] |[引用频次:14 ]
  • 压力钢带式CVT滑转率理论分析与精确测算方法研究

    张树培;张友坤;王庆年;卢延辉;

    针对滑转率现有的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的不足,分析了产生测量和计算偏差的原因,将金属带回转中心的偏移理论引入到滑转率的计算模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滑转率测量与计算模型。并以该模型为基础设计了滑转率测量试验装置。试验结果表明,新的测算模型达到了纠正原有方法偏差、实现高精度测算CVT滑转率的目标。

    2009年01期 No.400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175 ] |[引用频次:7 ]
  • 基于两自由度模型的汽车制动钳振动稳定性分析

    孟宪皆;吴光强;

    建立了汽车制动钳的两自由度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分析了振动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系统结构参数对奇异点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数值方法分析了系统振动的频谱结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动颤振是一种振动失稳现象,扭转刚度和制动时的法向作用力是影响制动颤振的两个重要因素。

    2009年01期 No.400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434 ] |[引用频次:2 ]
  • 基于SPSS曲线拟合建立车辆单耗与实载率模型

    王云龙;李显生;王梦瑶;刘莉;董国亮;蔡凤田;

    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统计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根据拟合曲线确定出实载率与单耗的关系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了实载率变化对运输车辆单耗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实载率在比较低的区间时,提高实载率对单耗的影响比较大;在实载率比较高的区间,提高实载率对单耗的影响比较小;总体上,单耗下降的比例要比实载率提高的比例大。

    2009年01期 No.400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7 ]
  • 中欧汽车灯具安装标准法规技术差异分析

    徐志强;

    列出了GB4785和ECER48在型式认定、单灯组合面积、前视红光和前照灯安装方向等方面的差异:GB4785未规定在新车认证时,车上的灯具安装种类、安装数量、几何可见度等与已通过认证的车辆完全相同时无需再检测;GB4785规定了单灯组合时其基准轴线上的视表面投影不小于基准方向上视表面所围成最小矩形面积的60%等。由于GB4785的滞后,新技术的使用没有合适的标准引领,使标准实施的成本代价加大。

    2009年01期 No.400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36 ] |[引用频次:7 ]
  • 基于线框模型的白车身刚度定性仿真

    唐任松;郭永进;孟瑾;章斯亮;

    提出一种参数化白车身线框几何模型的构建方法,基于此线框模型快速建立白车身刚度计算有限元模型,实现了概念设计阶段白车身刚度的定性评价。以某白车身为例,计算了概念设计阶段定性仿真模型与详细设计阶段定量仿真模型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计算结果表明,概念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的弯曲刚度与扭转刚度值均在相差10%左右。

    2009年01期 No.400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5K]
    [下载次数:264 ] |[引用频次:8 ]
  • 膜片弹簧大端载荷与变形特性计算方法的误差分析

    张铁山;

    针对利用A-L方法计算膜片弹簧载荷-变形误差较大的问题,归纳出解决该问题的3种方法:理论公式求解法、修正公式法、有限元法,分析了利用3种方法计算膜片弹簧的大端载荷-变形特性误差产生的原因,指出,对于工程应用,比较好的方法是将理论公式求解法、修正公式法、有限元法综合使用后建立经验公式。

    2009年01期 No.400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21 ]
  • 并联混合动力汽车从纯电动切换至发动机驱动的控制研究

    颜伏伍;潘庆庆;杜常清;

    阐述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调速方法,通过建模、dSPACE AutoBox对系统的控制以及AVL测功机对系统的监控,完成了发动机起动、调速及离合器接合与分离的控制,建立了用电机补偿发动机动态转矩相对稳态转矩下降的转矩控制策略。动态控制与稳态控制2种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动态控制方法提高了驱动模式的切换性能与效果,可提高整车驾驶性、舒适性和耐久性。

    2009年01期 No.40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808 ] |[引用频次:34 ]
  • 某轻型汽车后桥壳体疲劳寿命分析

    朱茂桃;奚润;李伟;

    针对驱动桥壳疲劳寿命不易预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有限元的桥壳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并模拟桥壳试验条件下的疲劳载荷,借助疲劳寿命分析软件估算出桥壳各部分的疲劳损伤情况。与桥壳台架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可知,试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由此表明基于有限元技术的桥壳疲劳寿命预测可行。

    2009年01期 No.40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730 ] |[引用频次:38 ]
  • 基于GT-Power的汽车排气消声器性能分析及改进

    侯献军;刘庆;刘志恩;

    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某发动机工作过程与消声器的耦合仿真模型,得到消声器的插入损失和压力损失,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保证压力损失不大于32kPa的设计要求下,对消声器结构进行了局部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消声器中高转速下的插入损失增加1~2dB(A),较好地满足了该消声器的消声性能要求。

    2009年01期 No.400 38-4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940 ] |[引用频次:51 ]

试验·测试

  • 混合动力轿车转向助力泵噪声控制试验研究

    梁映珍;周鋐;赵静;

    针对某型混合动力轿车怠速工况转向助力泵噪声及车内噪声进行了试验测试,利用谱分析和相干分析方法对转向助力泵噪声的频谱分布及其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分别采取转向助力泵隔声和防火墙隔声的措施进行控制。通过比较噪声控制前、后转向助力泵近场和防火墙近场的1/3倍频程频谱,证明了所采取降噪措施的有效性。

    2009年01期 No.400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4 ]
  • 冷却液温度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研究

    胡君;蒋习军;朱红国;魏厚敏;黄德军;

    利用深度冷热冲击试验台控制冷却液温度,以某一废气涡轮增压中冷直喷式柴油机为对象,进行了冷却液温度对柴油机性能影响的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柴油机冷却液温度对发动机燃油消耗量以及有效功率有着较大的影响;随着冷却液温度的逐渐升高,柴油机CO和HC的排放量都随之降低并趋于稳定;在低温状态下,冷却液温度对NOx的影响较为明显,在高温且当缸内温度达到平衡后,冷却液温度对NOx的影响比较微弱。

    2009年01期 No.400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23 ]
  • 基于可拓理论的汽车检测设备选型评价研究

    张恩元;刘瑞军;于胜武;朱翠娟;

    针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设备选型问题,提出一种针对基于可拓理论的检测设备选型方案的评价方法,即以规范性、经济性、技术性、服务性、节能环保性、人机关系等要素为检测设备选型的评价准则体系,利用专家经验建立期望选型方案的物元模型和备选方案的物元模型,从而通过可拓关联度直接评价选型方案的优劣。试验表明,基于可拓理论的综合性能检测设备选型方法可有效评价选型方案的优劣。

    2009年01期 No.400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11 ]

材料·工艺·设备

  • 发动机连杆裂解加工初始裂解槽预制技术及应用

    郑祺峰;杨慎华;寇淑清;

    发动机连杆初始裂解槽的预制是连杆裂解加工的关键技术。介绍了采用机械加工、线切割加工和激光加工等加工连杆初始裂解槽的方法,并对比分析了机械拉削、线切割、光纤传输激光切削和常规光束传输激光切削加工裂解槽的优缺点。阐述了连杆初始裂解槽加工技术及其裂解加工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2009年01期 No.400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212 ] |[引用频次:20 ]
  • 强化喷丸对渗碳齿轮表面接触疲劳裂纹形成与扩展的影响

    孙艳;罗宏亮;

    导致渗碳齿轮接触疲劳裂纹形成与扩展的动力参数是齿轮次表面所受的最大切应力τmax与其表面硬度的比值,减小该比值可延缓齿轮表面接触疲劳裂纹形成与扩展过程,提高齿轮疲劳寿命。分析了强化喷丸工艺对渗碳齿轮次表面所受τmax和表面硬度的影响,通过强力喷丸引入的冷作硬化可使渗碳齿轮表面硬度明显提高;引入的高残余压应力可使渗碳件次表面所受的τmax显著减小。试验表明,齿轮渗碳后再按最佳工艺进行强化喷丸后,可显著提高齿轮表面的疲劳强度。

    2009年01期 No.400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77 ] |[引用频次:21 ]
  • 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性的研究与应用

    陆怀民;窦美霞;张清淼;

    针对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汽车覆盖件设计与冲压工艺设计的协同设计方法。以某轻型载货汽车单排座、双排座车身侧围件为例,从冲压工艺方面对侧围件进行合理分块和结构设计,使其适应了冲压工艺的套冲拉延要求。单排座侧围件模具开发预算表明,应用套冲工艺后的模具数量比应用前减少19套,可节约资金约445万元。

    2009年01期 No.400 58-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1212 ] |[引用频次: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