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涛;宋健;李亮;
通过六分力轮测试系统实测了某型乘用车在试车场运行的载荷谱数据,以此作为输入,并综合有限元分析、多体动力学分析和疲劳分析等多种CAE手段,对该乘用车白车身在实测载荷谱作用下的疲劳寿命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同时,给出了符合真实工况的试验与虚拟相结合的白车身一体化疲劳分析流程,该流程同样适用于底盘零部件的疲劳分析。
2009年05期 No.404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842 ] |[引用频次:70 ] - 苗强;高卫民;王大志;马美林;刘军勇;
综合运用mode FRONTIER和MADYMO软件,以上海汽车集团公司自主研发车型为研究对象,对腿部碰撞区域的接触刚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满足2003/102/EC第一阶段法规要求的前提下,获得了腿部碰撞区域所需的最小变形空间;结合有限元仿真分析评估该车型的行人腿部保护性能,并对车身设计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车身能够满足2003/102/EC第一阶段法规的相关要求。
2009年05期 No.404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164 ] |[引用频次:12 ] - 戴丰;鲁统利;张建武;
基于磨合磨损的分形理论,结合粘着磨损理论和Majumdar-Bhushan分形接触模型,建立了换挡同步器接触磨损的数学模型,研究了AMT、DCT快速平稳换挡过程中换挡力对同步器磨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低挡位,高挡位时同步时间短,所需要的换挡力小,所带来的同步齿环磨损深度率小;适当增大换挡力可缩短磨合时间和同步时间,减少同步器磨损量。
2009年05期 No.404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402 ] |[引用频次:28 ] - 范让林;吕振华;
简述了发动机导致车内噪声的两种方式,即振动传递方式和辐射方式。基于发动机的激励特点和传递方式论述了发动机对整车振动噪声的影响规律及控制措施。基于动力总成隔振悬置需要满足的诸多冲突因素和约束条件,论述了汽车动力总成隔振设计难点,并阐述了被动式悬置改进技术。
2009年05期 No.404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417 ] |[引用频次:33 ] - 谢云臣;牛丹峰;程恕;李云贵;李君;
针对天然气发动机特性,分别对CA4SH-NE3型天然气发动机的燃烧系统、配气系统、电控系统、排气后处理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进行了系统间的匹配研究。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该发动机各项指标值均达到设计目标值,功率、扭矩已达到同类型汽油机水平,从而解决了功率下降问题,排放也达到了国Ⅲ标准。道路试验结果表明,该发动机性能稳定,未出现动力性、经济性下降现象。
2009年05期 No.404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118 ] |[引用频次:1 ] - 王永;张永利;
利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对某款轿车的白车身进行了试验分析,根据模态试验结果对该车车内噪声进行预测后,对白车身进行了优化。白车身优化前、后车辆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优化前车辆,白车身优化后车辆的车内噪声降低了约3dB(A),尤其是在50~100Hz频段内的低频噪声降低较多,使车内的声品质得到了较大改善。
2009年05期 No.404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225 ] |[引用频次:4 ] - 李景渊;
以DL50型机动车用喇叭为试验对象,采用JJG1059—1999《测量不确定评定和表示》规定的评定方法,对按照GB15742—2001《机动车用喇叭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规定进行机动车用喇叭声压级测量时引起的不确定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评定。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用喇叭声压级测量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试验环境,与被测物体发出声响的频率有关。
2009年05期 No.404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92 ] |[引用频次:6 ] - 郑发勇;沈利冰;高卫民;徐康聪;
以轿车仪表盘视野为研究对象,结合轿车总布置和相关法规标准,建立了适合CATIA的仪表盘视野设计流程。根据设计流程,利用CATIA二次开发软件CAA(组建应用架构),设计开发出了能被不同车型共用的CATIA视野校核模块。将该视野校核模块应用在某款新车型上,从运行结果可得出驾驶员在观察仪表盘时视线受到转向盘轮缘、轮辐和轮毂遮挡而在仪表盘上形成的盲区,实现了仪表盘视野的自动校核。
2009年05期 No.404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390 ] |[引用频次:10 ] - 董恩国;陈亮;秦程现;
针对汽车安全气囊系统设计了辅助控制系统--乘客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座椅压力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乘员在座椅上的体压分布信息识别乘客体型特征,辅助控制汽车安全气囊的爆发。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若副驾驶位是儿童或小个子乘客,安全气囊将不会爆发。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识别乘客类型,为准确控制安全气囊爆发提供了保障。
2009年05期 No.404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8 ] - 关志伟;崔惠中;郑飞;
结合线性2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车辆转向时的AFS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该数学模型的系统仿真模块,得到3组不同变量(不同车速、前轮转角和道路转弯半径)下的前照灯转角变化曲线。仿真结果表明,车辆动力学因素在汽车转向过程中对前照灯转角有一定影响;基于车辆动力学的AFS能够有效提高驾驶员可视范围,使车辆驾驶更加安全可靠。
2009年05期 No.404 38-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449 ] |[引用频次:21 ] - 杨杰;陈思忠;吴志成;梁卫东;
基于某型车辆参数,设计了一种采用电磁阀控制的阻尼可调油气弹簧,并对其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按照车辆悬架最佳阻尼匹配要求,利用开阀流量、压差和阀开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油气弹簧可调阻尼阀系参数模型;利用薄壁小孔节流理论得到了油气弹簧节流孔的设计方法。对油气弹簧可调阻尼阀系参数进行设计并进行了阻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油气弹簧可调阻尼阀系参数设计方法正确,通过电磁阀组合控制实现阻尼三级可调效果明显。
2009年05期 No.404 40-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60 ] |[引用频次:10 ] - 郑薇;
根据新能源汽车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技术专利策略是保护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国内、外技术专利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根据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特点,提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应该采取的专利策略: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灵活运用专利策略;主动出击,以专利抢占市场;充分利用专利法新修改的规则;重视专利池和标准工作。
2009年05期 No.404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06 ] |[引用频次: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