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义;姜恩伟;袁兆成;李传兵;
针对某轿车排气消声器进行了气体动力特性和消声特性的试验,并应用CFD软件FIR和发动机动力性能仿真软件Gt-power,根据试验数据对该消声器的内部流场和消声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了该消声器内部结构对消声器的气体动力特性和消声特性的影响,并兼顾二者对该轿车排气消声器进行了结构仿真优化。对优化后不同频段内的优化效果和误差进行了分析。
2009年06期 No.405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4 ] - 邵宗安;周延波;张春翠;
针对利用传统的FFT方法对汽车发动机振动信号进行分析时,由于采样频率固定而机构转速变化易引起的"频率混淆"问题,论述了发动机振动信号的数字阶次跟踪方法。以丰田某4缸柴油机为例,对其进行了振动信号的数字阶次跟踪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阶次跟踪能有效地消除频率混淆,是较传统FFT方法更为有效的测试分析方法。
2009年06期 No.40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536 ] |[引用频次:14 ] - 曲大为;杨世春;李君;高莹;朱昌吉;范鲁艳;
设计了混合动力汽车智能信息显示系统,该系统以32位嵌入式系统为硬件平台,定制了WINCE6.0操作系统,采用EVC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嵌入式应用程序设计。系统实现了CAN通信、信息显示、数据保存、故障在线诊断、数据无线传送等功能,解决了高频电路设计、WINCE系统定制、程序实时性保证、程序内存控制、无线通信等技术难题。实车测试表明,该系统运行效果良好,实现了全部设计功能。
2009年06期 No.405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11 ] |[引用频次:1 ] - 闵海涛;王晓丹;曾小华;李颂;
对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结构与布置方案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空调系统制冷负荷与参数匹配计算流程。以某型号纯电动中型客车为例,给出了完整的空调系统计算参数。对不同行驶工况下电动客车性能进行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所匹配的空调系统,该客车在提供足够制冷负荷前提下能够满足动力性能设计要求,但空调系统的使用将显著降低整车续驶里程。
2009年06期 No.405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392 ] |[引用频次:40 ] - 高吉强;靳晓雄;逯广大;吴颖江;单莘;
阐述了统计能量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轿车的统计能量分析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从噪声影响因素、板件声辐射贡献以及传递路径3个方面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汽车噪声的主要因素和声辐射贡献最大的板件,并提出相关减振降噪措施。通过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在预测车内噪声方面的正确性。
2009年06期 No.405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20 ] - 盛云;吴光强;方园;李亚娟;
基于声传递向量概念,结合有限元和边界元方法对轮胎的辐射噪声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了简谐激励下轮胎的辐射噪声响应。应用同样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随机路面激励下轮胎辐射噪声的声压、声功率分布。通过分析轮胎胎压、材料和质量等对轮胎辐射噪声的影响可知,一定程度上提高充气压力可以降低轮胎噪声;轮胎侧壁材料的变化对轮胎噪声辐射有很大影响;增大轮胎侧壁质量可以降低辐射噪声峰值。
2009年06期 No.405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222 ] |[引用频次:12 ] - 贾永枢;陈宴勤;周孔亢;
介绍了一种车辆单筒充气磁流变减振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该减振器阻尼力数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剪切屈服应力、体积补偿压力、磁流变液零磁场粘度、活塞有效长度、阻尼通道间隙和活塞半径等参数对阻尼力的影响规律,利用相对灵敏度分析法比较了各参数对阻尼力的影响权重。结果表明,活塞半径灵敏度和权重最大,对阻尼力影响最大;而体积补偿压力灵敏度和权重最小,对阻尼力影响最小。
2009年06期 No.405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90 ] |[引用频次:4 ] - 赵小波;姬长英;周纬;赵国柱;鲁植雄;
介绍了永磁式涡流缓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以广州五十铃客车有限公司的GLK6121D5W型客车为例,对其装备永磁式涡流缓速器在平直路面和坡道上的制动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永磁式涡流缓速器能够提高车辆制动性能,在平直路面上能缩短减速距离,在坡道上能保证车辆在较大坡度范围内以经济的速度匀速行驶。
2009年06期 No.405 37-3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54 ] |[引用频次:12 ] - 周晶;刘浩学;杨若晨;
运用ADAMS仿真软件平台,在建立车辆麦弗逊悬架和双横臂悬架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双轮同向跳动仿真试验,通过对两种悬架系统车轮定位、侧倾特性、行驶稳定性等不同特征参数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了两种悬架系统在同等条件下各自的优缺点,并对相关系统前束值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探索了提高悬架性能的途径。
2009年06期 No.405 40-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843 ] |[引用频次: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