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孔辉;郭耀华;
以某匹配感载比例阀的车辆为例,以理想利用附着系数曲线为目标,以ECE制动法规为约束条件,利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车辆在空载、半载和满载状态下的制动性能进行了多目标优化,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和性能最优的感载比例阀静特性曲线。
2010年10期 No.42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3 ] - 王巍;于秀敏;赵弘志;
对一款可变进气正时的发动机进行冷起动性能测试,研究了进气门开启时刻对冷起动过程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进气门的开启时刻(负进气提前角)有利于冷起动阶段HC、CO排放量的降低,且进气相位为362.5°和372.5°的HC和CO排放量较其他角度略低。简述了推迟进气门开启时刻可以降低排放物的主要原因。
2010年10期 No.421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6 ] - 朱林森;周鋐;赵静;
基于汽车车身有限元模型与乘坐室空腔有限元模型,以声固耦合方法为车内噪声分析预测手段,分别以车身模型的模态应变能信息和对车内场点的板件单元贡献信息为指标,确定了对车身板件进行阻尼处理的位置和面积,并通过实例验证了2种阻尼处理方法的效果。模态应变能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而板件单元贡献指标对特定工况下的噪声问题具有针对性。
2010年10期 No.421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495 ] |[引用频次:63 ] - 刘维海;程秀生;朱学武;刘莉;
对某商用车进行ECER29法规正面摆锤冲击试验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驾驶室失效原因,并应用CAE工具分别对前悬置和近点驾驶室地板进行了结构优化。试制优化结构样件装配整车,进行了正面摆锤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前悬置支架未发生断裂现象,驾驶室与车架未发生脱离;地板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乘员生存空间有较大的改善。
2010年10期 No.421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8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1 ] - 李春芾;郑广军;李艳琴;陈慧岩;
建立了液力变矩器结合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对闭锁离合器接合过程分阶段控制策略。以装用美国Allison公司生产的大功率HD4070PR自动变速器的北方奔驰2627K型自卸车进行道路试验,结果表明,在闭锁过程中变速器输出轴转速变化平稳,发动机的动载系数约为1.85,闭锁离合器控制效果较好,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2010年10期 No.421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3 ] - 商恩义;张君媛;杨斌;张慧云;
通过对碰撞试验中的假人运动情况及假人头部、胸部受力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假人头部和胸部提出了"合力及合外力"的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可用于安全气囊开发、转向盘刚性设计和安全带的选配工作。以某车型安全气囊第一次和第二次台车试验中假人头部所受安全气囊作用力、胸部X向合力和安全带力分析为例,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2010年10期 No.421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584 ] |[引用频次:55 ] - 彭磊;秦孔建;乔维高;王凤滨;
对5辆满足国Ⅳ排放标准的不同汽油车进行了NEDC循环下的排放试验。结果表明,在机外净化方面,催化转化器具有较好的排放控制效果;在机内净化方面,缸内直喷式(GDI)汽油车HC和CO的排放小于进气管喷射式(PFI)汽油车,但NOx排放相对较高;两种喷油方式汽油车平均粒径小于1 um的颗粒物数量均超过了排放总量的95%;试验车在过渡工况占多数的市区运转循环下排放恶化,而在等速工况占多数的市郊运转循环下排放较好。
2010年10期 No.421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11 ] - 张守元;张义民;戴云;沈磊;
提出了用有限元法进行车身连接点动刚度分析的方法和流程,比较了利用截断模型和整车模型进行动刚度分析的差异,叙述了FEA模型动态特性修改途径。对某一自主研发轻型客车车身进行模态试验并计算FEA与试验模态振型MAC值,验证了FEA模型的有效性,并利用该模型进行连接点动刚度分析和动态修改,取得了明显效果。
2010年10期 No.421 26-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902 ] |[引用频次:33 ] - 肖宏伟;陆善彬;武栎楠;
建立了某车车身前部的有限元模型,并将其与MADYMO腿部冲击器模型进行了耦合。利用MADYMO-DYNA耦合算法对腿部冲击器与保险杠的碰撞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根据GTR法规要求对保险杠的行人腿部保护性能作出了评价。从造型角度提出了3点改进保险杠行人保护性能的方法,并阐述了利用ALIAS设计保险杠的过程。对改进后的保险杠进行仿真分析表明,改进方案有利于提高保险杠的行人腿部保护性能。
2010年10期 No.421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73 ] |[引用频次:8 ] - 郑与波;石琴;王世龄;
将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车辆实际行驶工况开发中的交通特征分析环节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反映道路交通特征的短行程特征值压缩成代表原始数据80%以上信息的3个或4个主成分的方法是可行的。构建一系列的候选工况,以主成分参数为准则,从大量实际行驶速度中提炼出一段速度变化曲线作为代表性行驶工况,并以合肥市典型道路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基于实际汽车速度的行驶工况。建议合肥地区车辆排放检测法规中采用该行驶工况。
2010年10期 No.421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440 ] |[引用频次:28 ] - 许善珍;潘松;
依据车辆悬架的1/4车体模型,对装有磁流变减振器的悬架系统进行了理论研究,设计了模糊PID开关控制算法。在所建模型的基础上,借助MATLAB可视化的动态仿真平台,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设计了硬件控制电路,通过编制控制软件实现了控制算法,并进行了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模糊PID开关控制器应用于磁流变减振器可以实现良好的车身振动控制。
2010年10期 No.421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2 ] - 李礼夫;邓前;
根据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对汽车自适应前照灯的夜间转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汽车转弯行驶过程中停车视距与汽车转弯半径几何关系的分析,推导出了面向行驶状况的车灯转角与汽车转弯半径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法规和弯道外侧最小照明宽度要求的限制,得到了车灯转角的最大限值,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可行性。
2010年10期 No.421 4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