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潇骁;陈红旭;田光宇;任晨佳;张馨龙;
通过对电机-变速器耦合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探讨换挡力对其换挡冲击的影响。基于对换挡冲击产生机理的分析,引入Poisson碰撞建立换挡冲击模型。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试验,得到换挡力对换挡冲击影响曲线,并揭示不同啮合情形的产生机理。对非同步打齿现象进行了讨论,推导出避免非同步打齿的临界换挡力。
2014年04期 No.46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354 ] |[引用频次:10 ] - 朱波;张农;詹文章;魏跃远;柯南极;
由于双离合器液压系统具有强非线性特征,其模型的精确建立对于掌握液压系统特性和实现精确控制有很大影响。分析了液压系统的核心部件—直接控制电磁阀的结构原理,并对其进行分解建立了精确的系统模型。通过试验验证可知,仿真结果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证明该模型正确。
2014年04期 No.46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201 ] |[引用频次:3 ] - 余孟珂;姚健;陈俐;
楔形离合器具有自增力特性,可降低执行电机电流并节约安装空间。通过引入卡尔曼滤波器原理,在滤除测量噪声和系统过程噪声影响后给出了楔形离合器正压力值的实时估计。多种输入电流下的试验结果表明,观测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跟踪性。
2014年04期 No.463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49 ] |[引用频次:0 ] - 赵治国;陈海军;杨云云;郑争兴;
基于6速干式DCT建立了换挡动力学模型,根据换挡品质要求量化了换挡控制目标,将DCT换挡过程分为转矩相、惯性相、微滑摩阶段及需求转矩切换阶段,实现了无冲击换挡。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建立了换挡时间决策体系,并通过在线遗传算法实时优化转矩相和惯性相的时间分配,解决了DCT换挡过程中换挡时间决策问题及双离合器与发动机间的转矩协调控制问题,减少了换挡过程中滑摩功的产生。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模型的转矩协调最优控制策略能有效提高DCT车辆的换挡品质。
2014年04期 No.46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3 ] - 唐娜娜;陈勇;高阳;郭立书;高炳钊;陈虹;
为提高车辆起步过程中的舒适性及动力性,以6挡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的起步控制为例进行了仿真试验。搭建了6-AMT传动系AMESim仿真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并对控制参数进行了优化。分别采用优化控制方法和PID控制方法对车辆起步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与PID控制方法相比,优化控制方法的起步过程更快速、更平顺。
2014年04期 No.46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11 ] - 邓庆斌;王晓娟;王丽萍;李鹏;
以增程式电动汽车搭载的变速器为研究对象,采用CATIA软件建立变速器壳体的三维模型,并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壳体的有限元模型,通过ABAQUS软件计算变速器壳体的前10阶模态,得到变速器壳体在各阶频率下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经计算分析表明,该变速器壳体各阶固有频率均在传动系统共振区之外,说明该变速器壳体满足动态特性要求,进而表明该模态分析合理。
2014年04期 No.46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236 ] |[引用频次:10 ] - 郑立朋;柳见喜;徐雷;
智能启停技术必须通过识别变速器挡位状态来实现。阐述了空挡位置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针对启停技术中手动变速器空挡位置传感器匹配和应用进行分析,重点介绍了空挡位置传感器的电器配置方案和应用,并对空挡位置传感器在手动变速器中的各种安装方案进行了优缺点分析。
2014年04期 No.463 28-3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