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道对中控制系统的驾驶员自适应需求验证

    赵斌;陈慧;冉巍;西村要介;王建镇;

    针对车道对中控制系统(LCCS)的控制目标与驾驶员正常驾驶行为存在差异的现象,提出了基于主观评价试验的方法验证是否需要设计自适应LCCS提高驾驶员的体验。采集驾驶员在设计道路上的驾驶路径,并通过聚类提取4种风格的驾驶路径,设计评价试验得到驾驶员对4种风格驾驶路径和其他3种人为设计路径的喜好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驾驶员对车辆行驶路径存在明确喜好,且不同驾驶员的喜好存在差异,因此LCCS需要根据驾驶员的喜好调整车辆行驶路径。

    2021年03期 No.546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87 ] |[引用频次:2 ]
  • 基于线控转向的智能驾驶车辆路径跟踪研究

    查云飞;于淼;马芳武;郑寻;

    针对搭载线控转向系统的智能驾驶车辆路径跟踪问题,基于汽车动力学仿真软件分析车辆转向特性,推导出横摆角速度对转向盘转角的稳态增益曲线,并获得了仿真稳态增益与理论稳态增益之间的修正系数,以此搭建单点预瞄模型和变角传动比线控转向系统模型。通过预瞄式横向运动控制与线控转向变角传动比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智能驾驶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策略的设计,并与搭载固定角传动比线控转向系统的智能驾驶车辆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路径跟踪控制方法具有更高的跟踪精度和行驶稳定性。

    2021年03期 No.546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663 ] |[引用频次:4 ]
  • 一种混合视觉的车载激光雷达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方法

    张剑锋;彭育辉;郑玮鸿;周增城;林晨浩;

    为提高地图的构建精度,提出一种混合视觉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方法。利用相机和激光雷达标定获得具有颜色信息的点云,并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选取相邻帧点云之间的特征点,制定匹配策略,对匹配点采取未解耦的位姿求解算法,获取两帧间的变换矩阵作为后续帧间匹配的初值。分别利用KITTI数据集和实车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轨迹点均方根误差分别优化了6.84%和4.53%,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2021年03期 No.546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566 ] |[引用频次:6 ]
  • 电动汽车三合一驱动系统振动噪声分析与优化

    林巨广;马登政;

    为改善电动汽车三合一驱动系统中电机控制器的运行环境和总成的振动噪声,在总成振动噪声特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提出控制器隔振的优化措施。首先,通过电磁力仿真和阶次跟踪定理分析总成中永磁同步电机和减速器的振动噪声特性;然后,结合工况传递路径的分析方法,确定三合一驱动系统中电机控制器主要振动激励源及其传递路径,并提出增加双层隔振系统的优化方案;最后,对隔振前、后的驱动总成进行振动噪声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电机控制器隔振方案对控制器工作环境和总成振动噪声性能的改善效果良好。

    2021年03期 No.546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下载次数:709 ] |[引用频次:12 ]
  • 基于近端优化的永磁同步电机温度预测方法

    岑岗;张晨光;岑跃峰;马伟锋;赵澄;

    为了精准有效地实现永磁同步电机的温度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端策略优化(PPO)算法和强化学习(RL)网络的永磁同步电机温度预测模型,即PPO-RL模型,利用PPO算法定义模型训练的损失目标函数,选择Nadam算法作为模型优化器,通过强化学习的Actor-Critic框架最小化损失目标函数,进而完成模型的迭代训练。采用Kaggle公开的永磁同步电机测量数据集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与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循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网络相比,PPO-RL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2021年03期 No.54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下载次数:274 ] |[引用频次:3 ]
  • 《汽车技术》征稿启事

    <正>《汽车技术》杂志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汽车前瞻与应用技术类月刊,为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入选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汽车技术》杂志以报道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设计、研究、试验等方面的前瞻与应用技术为主,并兼有理论研究内容,是中国汽车行业核心学术和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平台。

    2021年03期 No.546 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 P2混合动力发动机停机控制设计

    莫崇相;

    在P2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混合动力构型发动机停机控制理论基础上,设计了P2混合动力发动机停机核心动态工况的控制策略,并给出相应控制过程的动力控制目标值计算公式和分析。通过对所设计的停机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及实车测试,证明了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实现P2混合动力的停机功能,同时,其在车辆平顺性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21年03期 No.546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149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正弦曲线的纯电动汽车两挡AMT升降扭控制

    邓涛;邓彪;

    为减小换挡过程的冲击感,针对纯电动汽车两挡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换挡升降扭过程提出一种基于正弦波曲线的升降扭控制策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变速器控制单元(TCU)软件系统开发,分别采用模型在环(MIL)、软件在环(SIL)、硬件在环(HIL)和台架测试验证所提出策略的有效性,并进行实车测试,在相同油门踏板开度下对比加速度变化率和俯仰角的变化,分析换挡平顺性。结果表明:曲线控制相比直线控制可以减小升降扭过程的冲击度,从而减小换挡冲击,提高车辆的驾驶平顺性。

    2021年03期 No.546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8K]
    [下载次数:156 ] |[引用频次:1 ]
  • 一种新型电磁式主动吸振器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冼鸿威;

    以电磁铁为作动器,设计了一种电磁式主动吸振器。为改善该类型主动吸振器电磁力的复杂非线性特性,采用有限元方法,设计了一种比例式电磁铁结构,在一定电流及动铁心行程下,使作动器的电磁力近似恒定,并通过试验进行了验证。最后,以简支钢板主系统搭建主动振动控制试验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电磁式主动吸振器施加主动控制后,对钢板主系统共振区20 Hz和25 Hz频率下的振动加速度幅值分别衰减90.52%和97.00%,对钢板主系统非共振区40 Hz频率下的振动加速度幅值衰减58.27%,减振效果明显。

    2021年03期 No.546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183 ] |[引用频次:0 ]
  • 电动两轮车及自行车与汽车碰撞损伤对比分析

    马兴会;马国清;冯居辉;刘淑敏;王彦琨;

    为研究不同条件下与汽车碰撞时电动两轮车骑行者与自行车骑行者的碰撞损伤差异,以车速和碰撞位置为变量,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THUMS人体模型进行了16组仿真,分析了骑行者头部、胸部和下肢的动态响应参数。结果表明:位置一定,汽车车速分别为30 km/h、40 km/h、50 km/h,两轮车车速分别为5 km/h、15 km/h时,自行车骑行者伤害值较电动两轮车骑行者大;反映人体损伤特性的6项评价指标均与汽车车速呈正相关,与电动两轮车和自行车车速相关性较弱;车速一定时,起始碰撞位置影响最终碰撞位置,且发动机罩边缘与A柱附近更易造成应力集中。

    2021年03期 No.546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317 ] |[引用频次:3 ]
  • 汽车碰撞中低压线束的失效评价方法研究

    沈海东;董瑞强;代超;

    为了获得汽车碰撞过程中低压线束较为准确的失效评价方法,选择现有车型中使用较多的16 mm~2、25 mm~2、35 mm~23种不同截面尺寸的低压线束,根据整车中线束受到的挤压情况,设计M10螺栓、5 mm钢片、20 mm钢片3种挤压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挤压速度对线束的挤压破损失效影响很小,线束的变形压缩比可以作为线束前期碰撞保护设计的评价指标。进一步通过CAE仿真与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确定了双层六面体单元的CAE建模形式,同时考虑整车CAE计算效率,选择3 mm的CAE单元网格尺寸。最终,给出了低压线束碰撞失效评价的CAE分析方法和量化指标。

    2021年03期 No.546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116 ] |[引用频次:1 ]
  • 下载本期数据